苏军解放富锦县
1945年8月9日,苏联正式向日本宣战,早已在远东边境严阵以待的苏联红军立即展开大规模行动。红军总兵力达到约150万人,分三路进攻日占东北,携带了超过两万门火炮、五千多辆坦克、战舰以及战机等强大装备。
面对苏军的快速推进,驻守中国东北的日军总兵力达到约一百万,其中包括24个师以及伪满洲国的伪军。然而,这支曾经精锐的关东军早已失去了战斗力。随着太平洋战场局势的恶化,关东军的主力部队已经被调往其他战区,留下的士兵多为后勤和补充兵员,装备也极为简陋。许多士兵甚至只能依赖老旧的步枪和一些轻型火炮,在面对苏军现代化机械化部队时,毫无还手之力。
展开剩余85%更为严重的是,关东军内部士气低落。随着日本本土遭遇原子弹攻击以及整体战局的持续恶化,驻东北的日军士兵几乎全无继续作战的意愿。苏军的快速推进让关东军的防线几乎崩溃,不少驻守要塞的日军部队在苏军猛烈炮火和装甲部队的冲击下,纷纷选择投降。而伪满洲国的伪军在苏军的强攻面前,也迅速瓦解,部分伪军甚至主动向苏军投降。
8月12日,在东北抗日联军的协助下,苏军成功推进至松花江畔,解放了富锦县。这座县城具有战略意义,因为南岗大营是日军在当地的重要据点。日军大部分兵力已经撤离,他们从南岗大营出发,撤退至富锦郊区的乌尔古力山要塞。撤离过程仓促,许多物资和士兵未能及时带走,留下了大量有价值的战利品。苏军进城后,开始清理南岗大营及周边地区的残敌,很快俘获了数百名未能及时撤退的日军士兵。此外,富锦县内的日本侨民也成为苏军的管理对象,其中包括被强征的劳工、技术人员及随军家属。
日军俘虏的严密监管
苏军进入富锦后,迅速将俘虏集中关押,礼堂被改造成临时监禁场所。为了防止任何意外,窗户被木板封死,窗外的阳光无法透进室内,空间显得阴暗压抑。苏军清除了礼堂内所有的桌椅和家具,确保没有任何工具或物品可被俘虏利用来制造麻烦。
每天早晨,礼堂的门会准时打开,武装的苏军士兵守住出口,俘虏依次出门放风,这是他们一天中最为短暂的自由时光。俘虏们必须按照顺序走出,过程中始终有士兵严密监视,确保没有任何人脱队。放风的场地是礼堂附近一个简陋的小操场,杂草被踩得稀疏,泥土裸露。俘虏们的活动时间仅限于十五分钟,其中既要解决生理需求,也要排队从一个简陋的水桶中取水。水桶是由废弃的汽油桶改装而成,切口粗糙,边缘未打磨。苏军提供的水来自松花江,经过简易的过滤后供给俘虏使用。俘虏们排队依次取水,没有任何人可以在水桶旁停留过长时间。
此外,俘虏们也被允许使用礼堂旁边的一个破旧茅厕,那是曾属于富锦中学的露天厕所,经过战火摧残,早已破败不堪。设施极其简陋,只有几处坑位,表面铺着木板。
日军俘虏的逃亡计划
8月13日,苏军继续搜捕,抓获了一批此前逃散的日军士兵和日本侨民。他们被押送到富锦中学,关进礼堂和教室。这些新俘虏大多疲惫不堪,有的身上满是泥土和草屑,显然在逃亡过程中经历了艰苦的跋涉。随着这些新俘虏的到来,关押空间变得愈加拥挤。
其中,有人提到在富锦火车站曾看到一列火车,车上装满了从佳木斯方向来的被俘日本士兵和侨民。车厢被密封,乘客的脸上显现出疲惫的神情,这些人很可能是被送往苏联进行劳役。畑中宏,一个日军少佐,凭借丰富的作战经验和组织能力,很快分析出苏军的行动规律。他判断出苏军的巡逻时间相对固定,且人数不多,这为暴动的爆发创造了机会。畑中宏开始将这一计划传递给信任的俘虏,鼓动大家伺机而动。
暴动的爆发
8月13日夜,畑中宏与十余名俘虏在礼堂的角落秘密聚集。他们依靠苏军夜间巡查的规律,开始实施暴动。约九点,三名苏军士兵按惯例进入教学楼检查俘虏情况。畑中宏的同伙趁机将门反锁,并迅速制服这三名士兵。通过紧急搜查,他们拿到了士兵的武器,并将三名士兵的尸体藏匿在教室角落。
在制伏苏军士兵后,畑中宏指挥队伍迅速穿上从士兵身上夺得的制服,带领一部分日侨伪装成苏军士兵,借机接近外面的苏军哨兵。经过精心布置,隐藏在阴影中的俘虏发起突袭,迅速制服了两名哨兵。随着几名哨兵的制服,畑中宏的队伍顺利装备了多种武器,并朝着宿舍楼的方向移动,准备突破苏军的防线。
苏军的反击与暴乱的结局
暴动爆发后,日军俘虏迅速集结,试图突破苏军的封锁,目标直指宿舍楼。苏军迅速反应,开火打响了警报,并用机枪猛烈压制暴动者。宿舍楼内的苏军士兵也迅速集结,在楼梯处与日俘展开激烈的近身肉搏。战斗愈发惨烈,双方互有损失,但最终,苏军凭借火力优势成功镇压了暴动。
苏军付出了沉重的代价,26名士兵阵亡,多人受伤,而日军暴动者的计划完全失败,几乎全军覆没。宿舍楼前的尸体和散落的武器见证了这场血腥的冲突,整个战斗场面惨不忍睹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炒股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